<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政协理论 > 正文

        对政协文史工作统战性属性的探究

        http://www.bjhwwb.com 2018-06-13
        作者:    来源:

        政协玉溪市文史委员会

        人民政协文史工作是1959年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一项富有统战特色的文化事业,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手段,是《政协章程》赋予的职责要求。团结和组织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把“亲历、亲见、亲闻”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的史料真实地记录下来,鉴往知来,形成共识,实现大团结大联合,为共同实现中国梦而凝聚力量,是文史工作的特点和意义所在。“存史、团结、资政、育人”八个字详尽地涵盖了其固有之意。

        一、统战性属性的主要表现

        文史工作产生于统一战线,发展于统一战线,服务于统一战线。宣传、发动和组织当代人写当代事,积极编撰富有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的近现代文史资料,是政协的神圣使命。

        (一)“三亲”性。人民政协由各界别各层面代表人士组成,动员和组织他们写下自己对历史进程中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经过,由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写历史,是文史工作统战性属性的最基本的表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界别、不同的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写历史,这就有效地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团结面和联系面,生动而又亲切地发挥了独特的团结和教育作用,这样形成的史料,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民主性。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鲜明的统战功能性。文史工作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在于它的作用、功能和社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政协文史资料反映各界代表人士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蕴含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见证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之共同奋斗的历程,所以它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渠道和特殊形式。它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物,也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创造历史、见证历史这一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还体现了学术问题充分讨论的民主精神。

        (三)史料性。史以文传,文因史重。人民政协要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离不开以文史为鉴;人民政协要做好统战工作,发挥统战作用,同样离不开以文史为鉴。文史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内容涵盖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范围的广泛性,弥补了历史研究中不少档案文献的不足、言之少据或语焉不详的缺憾。人们能够通过对这些文史资料的鉴别、比较、分析及相互印证,得出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从而起到“详史之略、续史之遗、匡史之谬”的作用。

        (四)文学性。文史资料它不同于史书和志书,更富群众性、故事性和可读性。它不是用教科书语言、官方语言写历史,而是用文学语言写历史。一些精彩的文史资料,像传记、像散文、像纪实文学,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闪光的文采。读起来轻松活泼,朗朗上口,如泉石流韵,味道十足。

        (五)社会性。文史资料本身作为独立的历史读物,具有独特的社会广泛性和特指的服务对象,而且这个对象分布在社会各阶层,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丰富经验和阅历,是文史资料工作的活力之源。他们既是作者,也是读者。通过动员和组织他们利用政协这个平台,参加编撰文史资料、专题调研、视察、业务培训等文史特色活动,可以尽可能把政协文史工作与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本职业务、履行政协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凸显文史资料在传承历史、传播文化、教化育人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文史工作一旦偏离统一战线这个范围,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作用和价值。

        二、当前遇到的几个新问题

        新形势下政协文史工作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在统战性属性范畴内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对统战性属性的认识问题。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两大主题。文史工作是以民主的方式写史,以写史的方式团结人。通过向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史料,保障其对于历史的发言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交流和总结经验教训,达成对历史的共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巩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文史工作承担着为时代立鉴、为人民立言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越是发生变革就越需要“以史资政”“以史鉴今”,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有利于我们冷静地观察和反思历史,从历史事件的嬗变和历史人物的沉浮中拓宽视野,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和能力。遗憾的是,目前有的同志并没有完全理解文史工作的统战性属性,对其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史工作不是中心任务,可做可不做,可多做也可少做。其实,文史工作不仅是《政协章程》规定的一项基本任务,而且也是最具有紧迫性的一项工作。“三亲”史料不能隔代相求,一旦失去就不能再生。政协有的领导是从党政部门转任而来的,参与中心工作的意识比较强,而对研究文史工作重视不够。因此,需要消除到政协就是二线的思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二)社会影响力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政协文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是当前我们工作的难点。制约社会影响力的因素很多:既有领导意识问题,也有站位问题;既有特色不够问题,也有选题不准问题;既有组稿困难问题,也有文稿质量问题;既有作者水平问题,也有宣传发动不力问题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其在“爱国统一战线”中的特殊性质,提高站位,找准定位,把握社会需求,争取重视支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宣传交流,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达到“征集一篇史料,团结一大片”的最终社会效果。

        (三)政治纪律问题。在以往编撰的文史资料中,因年代久远或当事人记忆误差,曾经出现过有的人物活动与真实的历史事件不符合的问题;有的同志在记录亲历者口述历史时,因听觉的差错造成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出入;有的同志在记述历史过程中,因自身文史业务能力不够和缺乏丰富的佐证资料,没有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真相;有时在后期审稿阶段不认真不细心,出现掉词漏句;过去有的文史资料出版后,因与历史不符,当事人家属或后人还会找到文史委,要求及时纠正偏史之差和文字错误。“征集无禁区,出版有纪律”。这些因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必须吸取教训和坚决避免,严格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

        (四)与时俱进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是政协文史工作统战性属性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同志有时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片面、静止地看待文史工作,认为文史资料就是写古人讲旧事,看不到它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发展的阶段性;对收录新中国成立后史料涉及的领域存在畸轻畸重和县区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县区在某一方面甚至出现断代断层。

        (五)保障问题。目前,基本保障方面还存在着队伍不稳定、经费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县区不平衡等问题。表现在:县区政协文史工作人员编制总体偏少,有的还被抽去从事维稳、拆迁甚至单位财务等工作,存在在编不在岗问题;有的年龄偏大,属过渡性安排,在岗不在行,缺乏积极性;有的年轻同志“史德、史证、史学、史才、史情”素养不够,专业能力弱,工作不安心;有的县区对文史理论和业务学习培训组织少,形式单一;有的县区队伍不稳定,工作缺乏连续性;有的分管领导和文史委负责同志站位不高,工作中体现统战性属性和作用不充分;个别县区文史资料征集、甄别、编审、激励和史学研究工作缺少制度支撑,服务社会的功能和水平不高,精气神不够;有的系统化协作少,存在关门办文史现象;有的县区硬件陈旧老化,有的装备还经常被挪用借用。

        三、思路与对策

        (一)服务大局。文史资料与其他史料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它是人民政协这个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产物,是统一战线中合作共事的有效形式。因为是公开史料,所以必须考虑它的政治影响和社会效果,确保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确保维护民族宗教政策,确保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我们要充分利用政协这个平台优势,发挥好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在文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了解文史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使之自觉地参与到文史工作中来。围绕中心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创造性地将文史工作与履行政协职能结合起来,选准切入点,通过经常开展调研视察和考察培训活动,凝聚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

        (二)抢救优先。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中的“三亲”人物和当事人大都年事已高或病残或相继去世。抓紧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和重要代表人物的史料征集工作,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当前我们征编的内容,侧重以新中国成立后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借鉴作用的史料为重点。既以“抢救”的姿态把最有价值的资料挖掘出来,又强化调查研究,去伪存真。解放初期有关情况,如土改运动、征粮剿匪以及后来“文革”期间的史料等都进入了抢救阶段,需要尽快进行收集整理。可以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通过开展具有政协文史特色的系列活动,加大跨行业跨区域大协作。借鉴口述史学的经验,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和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政协文史工作的新要求。

        (三)突出特色。文史资料需要突出重点,在独特性、地方性、现实性和可读性上做出特色。深入挖掘和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自然景观文化等),高站位地开发一些新选题,着重征编富有时代精神和内涵的史料,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现实资佐。彰显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政协特色,打造自己的文史资料品牌,更好地展示地方内在的、本质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四)创新机制。规范文史资料征集、整理、送审、出版、归档和史料研究等工作程序;整合“史料”资源和“人力”资源,完善有效而可持续的激励机制;构建文史资料资源大网络,拓展和丰富史料来源,强化宣传和对外协作,扩大社会影响力;建立史料研究制度,探求文史工作规律,以统战理论和史学理论指导工作和机制创新。

        (五)建好队伍。政协文史干部不单是史学工作者,还要是统战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具备综合能力和特殊素质的队伍。除积极争取必需的人员编制外,从事业务工作的同志要博学多知,务实严谨。具体需做到“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情”十个字:史德,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敬畏和尊重历史;史才,就是有较好的文字表述能力;史学,就是有广博的历史、社会、文学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史识,就是有深刻的思想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史情,就是感情、激情、责任,有文史情结。队伍建设上,要抓好两方面:一是培养和巩固一批业务骨干。文史委同志和具有一定文史修养的政协委员、社会各界别精英、党政部门熟悉某方面情况的同志理应成为文史业务骨干,并相对固定。二是激励和发展一批热心“写手”。平时我们在深入部门、县区调研视察时,要善于发现和发展熟悉情况、有写作能力的同志;通过履行政协职能和业务联系,把热心的读者发展为作者;邀请退休老领导或请他们推荐有文史爱好的同志并培养为新作者;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动员在外地的玉溪籍专家积极撰写文稿。为了表现文史资料不同的时代特点,我们还要注意年龄梯次和职业结构,保证史料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强化业务培训,广泛沟通协商,创新联系方式(采访、函约、电约、微信、QQ等),主动约稿,尊重原创作者,合理支付报酬,提高撰稿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建立人才档案库,壮大工作力量。

        (六)保证质量。为了让文史资料真正成为“有益今人,惠及后世”的优秀文化成果,需要高度重视文稿质量。具体方法是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把好政治关:文史主题内容要注重统战性属性。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客观公正的记述,不任意褒贬、不妄加评论,不混淆是非;史料必须以《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原则;对文稿中把握不准的涉外内容,须向有关部门请示,避免出现政治性的错误。把好史实关:在编撰史料时要重视鉴别、考证和校勘。把好文字关:“史要载之以文,离文无以言史”。“言史”要靠准确无误的语言文字。引文必须核对,杜绝妄改成语和专用名词,杜绝错字别字。

        要树立精品意识,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规律,提高征编水平。重点抓好“策划、组织、考证、编撰、总结”五个环节。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要提前拟定提纲,内容包括基本要素、记述角度、考证路径、调查方法、撰写原则与方法等。依靠党委政府,依靠专家学者,依靠亲历者。在组稿撰稿环节,必要时需协助作者调查采访;有些重要选题,若初稿内容不够充实,还要进一步联系其他知情人,帮助作者补充修改;对年事已高的当事人,可先口述后整理;初稿形成后,及时组织人力逐篇、多轮审改,请老同志帮助把关,力求资料翔实、客观,文字准确、精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既明理于史,又寓教于乐;既图文并茂,又生动活泼。成书后,注重做好宣传、发行与交流,发挥文史资料的统战性属性和社会功能,嘉惠后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