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民主模式的发展和运行机制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创新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回应挑战,运用新技术推动政协协商民主的新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全面把握新技术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协协商参与更加广泛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政协协商民主的广度。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的优势,政协委员和社会大众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政协协商,增强了政协协商的代表性和包容性,为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广聚共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协协商实践更加便利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度。新技术应用打破了政协协商参与的时间、场地等限制,使得政协协商可以全天候、长时段、跨地域、低成本地进行,可以使相关议题的协商讨论更加深入,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协协商运行更加智能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政协协商民主的实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使协商议题相关信息得到更加广泛地挖掘和有效地整理。同时,新技术应用于社情民意信息的汇集、整理和分析,使得政协委员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所联系的界别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在协商结束后,还能够应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对协商成果的应用进行适时地跟踪、反馈和监督,进一步保障协商实效。
积极应对新技术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带来的新挑战。防范技术风险的挑战。新技术的应用在给政协委员和普通民众的协商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网络黑客、政治野心家、智能机器等政治活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政协协商民主的有效运行必须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安全风险、野心家的技术操纵风险、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导致“机器控制人”的技术失控风险等,保证政协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技术应用的安全、可靠、可控。引导有序参与的挑战。新技术广泛应用条件下,政协协商参与范围的扩大化蕴含着“参与爆炸”的潜在风险。新媒体环境易形成蚕茧效应、回音室效应等,加剧了群体极化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黏性丧失的风险。这都对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协商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创新制度规范的挑战。在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相关制度规范出台的速度不可避免地会落后于技术变革的速度。保障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制度规范,既要能鼓励新技术在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又要能防范和化解技术应用潜在的风险、规范各类群体的协商参与行为等。这就对政协如何跟上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节奏,适时出台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创新性的制度规范保障政协协商享技术赋能之利、除技术赋能之弊,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时代,在全国政协指导下,各级政协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优势,开发建设政协云平台,大力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取得了积极成效。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肩负着探索新技术应用的范围及其边界的重任。未来,人民政协需要在做好技术风险防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新技术应用的探索力度,进一步开发政协协商民主的潜力,为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协商民主建设贡献智慧和凝聚力量。
(作者张星系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
来源: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