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者承担着以文化人的使命。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究竟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关键要看我们以什么文化什么人。如果我们只专注于文化事业发展,一味地呼吁全社会重视文化建设,其作用恐怕十分有限。如果是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去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其作用将会不可限量。众所周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化工作者围绕团结抗战这个中心任务,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很快创作出歌曲《南泥湾》、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经验在今天应该大力提倡。
在此,笔者提两点建议:
着力营造为基层减负的舆论环境。中共十九大把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列入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去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中办也再次发文,要求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中央三令五申,既代表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又足见痼疾难改。试想,为基层减负势必要束缚上级部门手脚,没有足够压力谁会“刀刃向内”呢?乡村振兴关键在基层,没有坚强作风保证,规划再好也难以落实。建议宣传文化部门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组织引导文化工作者承担起以文化人的使命,努力形成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强大舆论环境,推动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
加快培养“三农”人才,助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问题。200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17年作了修订。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再次强调,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央如此重视更充分说明,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全局性意义。然而农民合作社的特点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其成员素质基本可以决定它未来的发展。据了解,目前约有半数农民没有加入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仍属于弱势群体。多年来大量农产品滞销已凸显了我们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从源头开始就缺乏市场预测与品质管理,更缺乏跨区域、跨行业的协调。这种状况决定了,不断向更多的农民普及合作社文化,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教会他们经营管理,已成为文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建议宣传文化部门同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尽快提高这方面的组织服务能力,也期待能有更多文化工作者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卫元琪)
来源: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