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政协理论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

        http://www.bjhwwb.com 2021-09-27
        作者:    来源: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百年,是党领导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设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百年,是从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再到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百年。回顾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百年历程,至少能带给我们如下两点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能够真正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提供了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离开社会发展总问题来观察、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全局,从民族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普遍联系中来认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不可能离开社会革命总问题而求得单独地孤立地解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战略任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科学研判不同时期民族问题的阶段性特征,综合施治,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着眼于缔造一个崭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一个全新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合民族工作体制、民族事务治理体制的建立,依托计划经济体制,以民族身份为主要依据实施各项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体谋求“政治解放”,并通过向民族地区派中央访问团、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内地参观,强调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进行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增强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改革开放时期,深刻认识把握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基本特征,从思想上拨乱反正、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为科学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松了绑”“铺了路”;又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把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启动了对少数民族的优惠财政政策和适当减免税收政策,把各民族政治、法律的平等权利更好地变为一种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处理民族问题,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命运共同体、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精准扶贫战略和各民族必须同步实现小康、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等重要论述,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使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启示之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在大一统的政治框架之下,创造了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基本前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共性交集、凝聚共识、夯实各民族的最大公约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由潜隐到凸显,成功解决了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多民族国家“我们何以共同生存”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革命年代,共产党人清晰地意识到各个民族“战下去,团结下去——中国必存。和下去,分裂下去——中国必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表述为“团结各民族为一体”,正是在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并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一些处于“刀耕火种”状态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几千年的历史跨越,废除某些民族地区存在的奴隶制或封建农奴制,把受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众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共同的政权性质、制度基础、主导文化、人民政治思想及党的领导,成为各民族的社会主义共性”,各族群众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改革开放时期,加大对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的投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富。

        进入新时代后,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回顾百年,我们可以发现,在任何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在演绎着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党的百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具象到内化的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等,凝结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强大而日益强化,升华、铸就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精神家园,成就、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力量!

        (作者郑大发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