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人民政协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启了委员移动履职新时代,通过网络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已成常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人民政协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强化人民政协智力优势、打造政协工作突出特色、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支撑。
如何更好发挥信息化的支撑、服务和驱动作用,促进人民政协工作提质增效,笔者以为应包含几个方面的作为。
落实中央精神,坚持正确方向。近年来,中央针对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规定,明确提出坚持集约共享、加强数据联通、提升协同水平、强化标准建设等重要理念和工作原则。这是人民政协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定盘星和指南针,必须原原本本坚持,不折不扣落实。
提升认识格局,把握时代方向。信息技术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愈发深入,应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人民政协工作大局来认识、分析和评估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不只是搞软硬件,更要注重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的数字化转变,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作的驱动和赋能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布局。目前国家和全国政协层面已有较为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但如何清晰精准地把这些规划贯彻下去,还需要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落实措施。目前各地政协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已出台数字政协、智慧政协建设规划,并完成了一期工程实施,有的地方还缺少完整统一的政协信息化建设规划。各级政协之间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业务协同的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坚持党管数据,服务委员履职。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石油和血液,是新时代政协工作的核心支撑。相较于传统的多个业务部门分头管理各自数据,造成数据烟囱林立、信息孤岛分割的客观情况,必须加强对新时代政协工作数据生成、采集、管理、应用、共享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负责政协数据管理的专职部门,或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由可以向政协机关党组报告的具体部门负责政协数据管理工作。
保障网络安全,实现双轮驱动。由于总体上政协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在网络安全防护设备更新、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水平等方面与党委政府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很少进行网络安全攻防演练,缺少实战经验,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风险敞口。必须把网络安全保障提升到与信息化建设同样的高度,做到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双轮驱动。
坚持集约共享,优化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已从分散建设走向了互联互通、集约共享的新局面。去年出台的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布局,加强算力、算法和资源共享。各地政协信息化建设模式各有不同,有的依托省级政务资源中心实现了全省共建共享,有的自建政协系统的业务网络和数据中心等。要坚持集约共享建设理念,推动以省为单位实现政协工作体系内部信息化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强化项目立项,落实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基建的组成部分,整体开支相对较大,占政协工作经费的比例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要加强对国家、省市总体信息化规划的研究,按照最新政策要求,积极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推进政协信息化项目立项和运维经费申报工作。充分借助外力,发挥外脑作用,委托具有较强实力的专业机构,对政协信息化工作实际进行深入调研,编制实事求是、精准可行的立项材料。强化建设资金绩效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实际效益。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软件应用、工作流程等多个方面。为提高政协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建后能用、好用、见成效,就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建立健全经费预算、评估采购、项目建设、监理验收、绩效管理、运行维护、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制度,统筹完善技术架构、基础设施、软件应用、数据交换、业务对接等工作标准,有效提高政协信息化建设水平。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2018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后,各级党委分别成立了网信办等负责网信工作的专职部门。各级政协参与网信工作的部门较多且不一致,应建立统一的网信工作领导及办事机构,统筹负责政协信息化建设工作,汇聚政协网信工作合力。
注重人才培养,夯实发展基础。搞好政协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既懂信息化也懂政协工作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学网懂网用网,善于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工作。要加强委员和干部信息化工作培训,积极开展各地政协信息化工作交流,定期举办政协信息化工作研讨会。通过人才引进、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培育政协信息化专业人才,为人民政协信息化事业发展厚植根基。
(作者韩志磊单位:全国政协机关网信办)
来源:人民政协报 |